大家好,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,就是關于京東大國庫銀價格的問題,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京東大國庫銀價格的解答,讓我們一起看看吧。
說康熙晚年昏庸其實是過了,至少不是傳統(tǒng)意義上的“昏庸”,他并沒有和很多老皇帝一樣表現(xiàn)出明顯的偏執(zhí)且多疑好殺,康熙晚年應該叫 倦怠政事
其實也很正常,從十幾歲親政開始,597到六十多歲,換誰都倦怠。到這個年紀還有旺盛斗志的,朱元璋是一個,他孫子是一個,沒了。曹操說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,你看曹操六十歲以后的詩,基本都是修仙題材
而且對康熙來講,外部的敵人已經(jīng)擺平的差不多了,至少在他看來是差不多了——雖然準格爾在他嗝屁后再度席卷西北
剩下的就是內(nèi)部一攤爛賬,對這些康熙覺得自己管不了,主觀上也不想管了,從他提前擬好的遺詔中可以看到他極度的消沉
1.立儲,這個是民間從雍正時到現(xiàn)在都津津樂道的話題,康熙廢太子后一直在糾結(jié)立誰,可能在他眼里每個兒子都有可取之處但都又沒那么稱心如意
2.財政,終康熙一朝,使用的田地資料仍以明萬歷年間為主——換句話說是張居正的政治遺產(chǎn)用了一百多年,重新清丈土地阻礙太大,所以康熙對此基本完全放棄,愛咋咋吧老子不想管了
對于稅制,也是因襲晚明的改革,如丁役折兩,減少地方留存比例等,自隆慶年間開始的一條鞭法到康熙朝算是終于差不多落地了,康熙建立了庫平銀制度,進一步統(tǒng)一了征稅標準。這當然算功績,但由于康熙一朝經(jīng)常用兵,打仗是要花錢的,攤派到地方橫征暴斂,且由于地方留存比例少,所以地方額外課稅極多,然后這些錢主要用來賄賂上司和貼補衙門開銷,也沒用來改善民生,所以農(nóng)民負擔仍舊很重,逃亡者不少,因此康熙中后期地方盜匪橫行。
人口是康熙在內(nèi)政上最大的“成績”,因為他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賦,所以各地紛紛報出藏匿的人口,因此康熙年間人口的高速增長。不過這也是康熙徹底甩手的結(jié)果,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視為你們地方愛咋咋吧我不管了。
江浙等稅收大省在康熙末年積欠稅賦極多,康熙大手一揮,免了,假使國庫充盈,這么做當然是大大的德政,但結(jié)合康熙一朝的開銷和康熙在財政土地制度上的消極態(tài)度,其實這就是棄療
治大國若烹小鮮,但康熙晚年由于其精力下降,對內(nèi)政的管理是比較粗放的
康熙皇帝晚年不是“昏”,而是“庸”。因此,還達不到昏庸的地步!為什么說“庸”呢?晚年的康熙皇帝,思想逐漸趨于保守,沒有年輕時的朝氣。
康熙對大臣們常說:“今天下太平無事,以不生事為貴。興一利,即生一弊。古人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即此意也。”
由此可見,康熙帝在晚年功成身退的感覺,變得安于現(xiàn)狀、庸俗倦怠,形成了不求有功,但求無過了的心態(tài),順利交權即是成功。
康熙晚年的糟糕事大致有九子奪嫡、文字獄、閉關鎖國。
九子奪嫡主要是康熙立儲君造成的,對于二阿哥胤礽,是立了又廢,廢而又立。
一國之儲君不能等同兒戲,是需要威望的,整的兩下,其他的兒子就有想法了,我個人認為這是那個君主制度下的產(chǎn)物,君王不想一些危及自己統(tǒng)治的輿論出現(xiàn),就必然會去打壓它。
即使康熙不這么做,也會有后來的其他君主做出這樣的事來的。
閉關鎖國是為了避免國人與西方接觸。大概真的是越老越怕事吧,怕和西方經(jīng)商,也怕西方的經(jīng)濟啊,文化啊,對國內(nèi)造成沖擊,危及自己的帝國
到此,以上就是小編對于京東大國庫銀價格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,希望介紹關于京東大國庫銀價格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。